首页 >教育资讯 >知多点:溺水、摔烫伤又遇暑期高发 远离意外伤害咱得知道这些

知多点:溺水、摔烫伤又遇暑期高发 远离意外伤害咱得知道这些

  • 发表时间:2019-11-20 14:49:44

据《南方日报》6月11日讯,6月10日午后2时左右,空港经济区地都镇南陇水库发生一宗意外溺水事件,致3男1女死亡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这几个孩子都是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。

回想一下,每年暑假都会听到各地出现类似惨痛消息。夜鹰的急救课堂上,常会拿溺水来解读现场急救的环境安全评估这个环节。


生活日报生活家 微信号: shrbshj

_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“ 生活日报生活家 ”关注,每天分 精彩内容!



溺水急救的三大原则


1、岸上施救优于水下施救。救人是个技术活,一般人干不了。需要专门训练。

2、借助器械优于赤手空拳。救人要动脑子,不能逞匹夫之勇,救生圈、绳索、木棍、甚至塑料方便袋都可以成为救生物品。

3、团队救援优于单枪匹马。救人,不鼓励孤胆英雄,应召集更多人,采取适合的救人方案。

上述原则对成人学员来说,很容易理解,也有一定警示作用。但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,这种急救教育的方式可能就收效甚微。 大人不可能永远跟在孩子身边,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之后,孩子将离开父母身边,自己或与同伴共同面对可能的溺水现场。


孩子们,请记住下面的话


当与小伙伴结伴在水域游玩,你该如何防范溺水?

当收到小伙伴的邀请,一起野外游泳,你该怎么应对?

当看到小伙伴溺水,你该怎样施救?

这些都是很实际的问题,单纯的说教可能并没什么效果。如果能在学校的游泳课上或者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,让同学们一起参与演练,设置挑战性环节,最后一起讨论,会更加印象深刻和有径可循。

例如我们可以在泳池实际演练来尝试“人链”救人这个看起来很棒的主意,因为我们都觉得人多力量大。而实际上,这个方式不是害死一个人,而是害死一串人。

如果1个人在水里,3个人在岸上用绳索拖拽,能体现人多力量大。可如果1个人在水里,3个人手拉手依次入水施救,也是人多力量大,但不是往岸上拖拽的力量大,而是往水里陷入的力量超级大。


溺水者被救出后要怎么办


溺水事件,关键在于预防。溺水者被救出之后,及时的、正确的施救也同样重要。

1、溺水者被救出后,首先判断意识和自主呼吸,如没有呼吸,应即刻心肺复苏,不要将时间浪费在试图排出其肺内的水上,更不要单纯等待急救车来。

2、心肺复苏应包括人工呼吸,先清理气道,优先给予人工呼吸更佳。在胸外按压过程中,可能会有水从口里喷出,不要随便停止按压。

3、在溺水者恢复自主呼吸之前,不要停止心肺复苏。

4、即使在溺水者相对较长时间溺水被救出后,也别轻易放弃,应持续给予心肺复苏,有案例表明在冷水中溺水者,在复苏成功后其神经功能恢复良好。

5、所有曾一过性呼吸停止,或吸入水,或一过性意识丧失的溺水者,在恢复呼吸和清醒后,应继续在医院观察至少24小时,以免漏掉可能的肺或神经功能损伤的重要监测和变化。

守护好孩子,守护住幸福。预祝孩子们,暑假安全、假日欢乐!

据急诊夜鹰的微信公众号


【知多点】


节假日儿童烫、摔伤明显增多

—— 在家里吃饭前后最易跌伤,烫伤不能抹牙膏


暑假大幕即将开启,由于节假日期间家庭出行等活动增多,儿童发生意外伤害的比例有明显增加。 北京儿童医院集团东区儿童医院外科特级专家邱晓虹介绍,送医救治的患儿中,烫伤和摔伤最为常见。

烫伤最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,“经常发生家长将煮好的牛奶、热粥等放在一旁,孩子不留神,扒拉洒了就造成了烫伤。”

针对烫伤,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冷水浇 ,让体表受伤的部位降温。 家长注意不要用抹牙膏之类的民间处方,否则可能加重伤情并且影响医生对伤势的判断。

而孩子一旦摔伤后,家长首先应该观察孩子精神好不好,有没有一过性的神志不清、意识丧失。另外,要注意观察孩子是什么部位着地,如果头部有包块,禁忌去揉。正确的方法是用手按压住,并保持五分钟以上,减少出血。


关于摔伤。 湖南省儿童医院副院长肖政辉说,在家里最容易摔伤的时间是吃饭前后。

小孩的头部重量是身体的四分之一,加之重心不稳,摔倒后最容易受伤的是头部。孩子尤其是婴儿,由于骨头较软,颅骨骨质比成人薄,遭受外力后会有缓冲,因此,发生更多的是颅脑损伤。 家长应多观察,孩子摔了以后,意识有何异常。如果损伤到大脑,孩子会苦恼、嗜睡、呕吐甚至昏迷,此时应赶紧送往医院做详细检查。从居室环境来说,也应做好安全处理。室内楼梯、台阶要安装防滑条、上下户外楼梯要有人搀扶,儿童坐椅必须保证落地面宽于坐面。

据《北京晨报》


更多精彩内容,请看《生活日报》!



生活日报生活家 微信号:shrbshj


*点击右上角>>【 分享到朋友圈

*点击右上角>> 【查看公众账号 】>>【 查看历史消息

*查找微信公众账号“ 生活日 报生活家 ”>>关注



友情链接: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教育资讯协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