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编说:
所有经验和道理,都是参考。育儿经更是如此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,没有任何一条经验适合所有孩子。
在互联网时代,育儿经的声音更是五花八门,如何分辨、选择、学习,就显得非常重要。
今天分享这篇来自得道的文章,相信能给你真正实用的启发。
说
起育儿经,那是每个父母都关心的话题,但是在怎么养育儿女这个话题上,各路专家是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,甚至很多说法都是矛盾的。比如说有的专家说婴儿得躺着睡,有的专家却说婴儿趴着睡才好;有的说小孩儿得多吃肝儿,对大脑发育有好处,有的却说吃肝儿这会食物中毒;有的说小孩晚上应该独自睡觉,可以锻炼小孩的独立性,有的却说小孩应该和父母睡,这样孩子才有安全感,有利于心理健康。这么多的意见,作为父母,我们到底该听谁的呢?
有本书叫《魔鬼经济学》说,别急着选择,先想想你为什么觉得某个说法有道理,想清楚了你就有答案了。
首先,我们想一个问题,为什么我们总是相信用一些方法、手段就能养育好儿女呢?因为我们总是认为,在我们控制范围内的事情,就比不在我们控制范围内的事情安全。
这么说太抽象,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,比如说有人不敢坐飞机,自己却开车上下班。但是根据统计,出车祸的概率可比飞机失事的概率高多了。那为什么有人敢开车却不敢坐飞机呢?就是因为他觉得开车是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,但飞机却不能控制。
在育儿领域我们也经常有类似的思维模式。假设有这样一个场景,一个小姑娘有两个朋友,朋友小明家有枪,她的父母觉得很危险,不让女儿去小明家玩儿。另一个朋友小智家有游泳池,父母就愿意让女儿去小智家玩,因为游泳要好的多嘛,看起来很合理对不对?但是根据统计,儿童被枪杀的概率是100万分之一,但是游泳溺死的概率却是1万分之一,游泳的危险要高一百倍。
为什么会犯这中错误呢?因为按大部分人的直觉,风险应该等于危害+情绪。也就是说,我们判断一件事的风险高不高,其实不只看它的危害程度,还要看它能不能引发我们的情绪,就比如刚才我们说的游泳池和枪的案例,儿童被枪杀的画面太血腥、太残忍了,这样的事件会让我们情绪剧烈波动,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觉得枪支太危险,于是做了错误的判断。也就是说,用直觉判断问题是肯定有问题的,真相往往和直觉相反。
商业上经常利用家长用直觉做判断的特点。比如说,有小孩的家庭很多都会在车的后排装安全座椅,这对小孩儿来说的确更安全,因为如果不装安全座椅的话,家长一般都是抱着小孩坐到前排,万一出了车祸,小孩就会飞出去,很危险。但安全座椅之所以安全,主要原因不在椅子本身,而是它让小孩坐在了后排,其实即便是没有安全椅,家长抱着孩子坐在后排,也会安全很多。但安全座椅在营销上下了大功夫,反复渲染,引起了人们的恐惧情绪,让人们觉得不装安全座椅小孩就很危险,于是买单了。
那说回到最开头的育儿上面来,各种各样的育儿手段看起来都很有道理,但它们的作用,可能也只是我们的直觉妄想出来的。
比如,科学统计发现,有8个与小孩成绩相关的因素,有8个不相关的因素。
我们先来看和孩子成绩有关的8个因素:什么样的孩子成绩好呢?①父母学历高,②有比较高经济地位,③母亲生第一胎的年龄在30岁以上,④小孩出时生体重比较轻,⑤父母在家讲英语,⑥小孩是收养来的,⑦父母会按时参加家长会,⑧家里有藏书。怎么样,很多你没想到吧?
我们再来看一下和成绩没关系不相关的8个因素:①家庭完整,②住在高档小区,③母亲在小孩儿上学前都不工作,④参加了学前教育计划,⑤父母带小孩定期去博物馆,⑥父母经常体罚小孩,⑦小孩经常看电视,⑧父母每天都给小孩读书。是不是很多你熟悉的、而且觉得应该有用的方法?
这就是真相和直觉的差异。其实呢,仔细的观察,我们就会发现,对小孩有帮助的8个因素,都是在描述父母本人的特点;而对小孩没帮助的8个因素,都是父母做了什么事。比如说家里有藏书,说明父母本身就是爱智求真的人,而每天给小孩读书听,是父母本身不看书,只是给小孩读。
想教育孩子,父母要先成为孩子的榜样。
所以,不能看到什么所谓的育儿经,就去照抄照搬,停下来好好想一下,自己是不是又被直觉带走了,这才是科学育儿的基础。
【本文来源网络,发布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】